激勵變成篩選,積分不再是獎勵,Alpha 不只是誘餌。機制背後,平台在爭用戶,用戶也在構建身份。
引言:我們為什麼對「積分」和「Alpha」如此執著?
不知從什麼時候起,我們好像對「積分」和「Alpha」變得格外敏感。
我們打開交易所或 DEX 的第一件事,不再是找下一個能翻倍的幣,而是查看積分排行榜的位置有沒有變化、有沒有新的 Alpha 空投規則更新。
我們開始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鏈上行為記錄——即使並不真正清楚積分最終能換到什麼,也不確定 Alpha 空投到底怎樣分發。但我們仍然樂此不疲地「刷分」「交互」,因為總覺得它們某一天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漸漸地我們意識到,所謂的「積分」早已不只是交易激勵,而是平台調度資産、控制用戶注意力的戰略槓桿;而「Alpha」也不再只是模糊的空投資格,它正在變成一個生態治理機制中最強的情緒驅動器。
過去五年,從幣安、OKX、Bybit 等 CEX,到 Uniswap、Curve、zkSync 等 DEX,積分與 Alpha 的玩法不斷演化:從最初的交易返佣,走向今天以社區治理、資源調控、流量篩選為核心的生態機制。
這場看似由 Alpha 和積分組成的「用戶增長遊戲」博弈,實則正在重塑用戶、平台與生態之間的關係,而我們每個人,也早已身處這場博弈之中。
一、積分機制的本質演化——從返佣工具到生態調度係統
在早期加密生態中,無論 CEX 還是 DEX,積分都扮演著非常單純的角色:提高用戶交易量。
最初的交易積分非常簡單粗暴,以 Bitstamp 和 Bitfinex 為代表的交易所,只是以交易量的高低提供不同程度的返佣或費率折扣。這種類似於「積分」的設計直觀有效,用戶能夠明確看到每一筆交易對應的直接經濟收益,形式上類似「積分」,用戶能直接看到每一筆交易帶來的經濟收益。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:無法留存長期用戶,更無法形成真正的社區粘性,用戶更像是逐利的流量,而非共建者。
而 Alpha 在這個階段幾乎不存在,或者僅僅是模糊的「早期投資機會」,未能真正成為用戶增長的動力。
1. 從「交易返佣」到「早期投資門票」
2017 年以後,隨著 Binance Launchpad 橫空出世,CEX 首次將積分與「機會」掛鈎:用戶通過質押或持倉獲取積分,用於換取參與優質項目 IDO 的資格。
這種設計改變了遊戲規則:積分不再只是用來減免手續費,而成為接近 Alpha 項目的敲門磚——你要沉澱資産、保持活躍,才能換到下一波潛在暴漲的門票。
隨後的 OKX Jumpstart、Bybit Launchpad 等平台,紛紛復制這一機制。積分玩法從此進入「機會綁定型階段」:不再是「給獎勵」,而是「篩選人」。
2. 從「篩選人」到「賦權治理」
與之平行發展的 DEX 生態,則以更激進的方式重塑積分的意義。Uniswap 在 2020 年的 UNI 空投,是積分與 Alpha 概念的一次真正突破。它不是簡單返佣,而是基於過去的鏈上行為進行的主動「激勵+治理」機制。用戶不再只是獲得短期獎勵,而是直接成為協議治理的參與者,積分的背後是鏈上社區的治理權與決策權。
這次轉變明確了積分的戰略内涵:從單純的交易驅動,轉為生態治理與社區參與的核心抓手。
2021 年之後,這種趨勢進一步深化。Curve 推出的 veToken 積分模式,明確讓積分直接決定治理權和生態收益分配;而以 Raydium 為代表的新一代 DEX,則將積分嵌入到項目 Launch 和生態啓動的核心流程中。此時,積分不再是平台的「附屬品」,而是Web3生態中項目啓動、社區治理、資源分配的基礎工具。
當我們回顧這段積分機制的發展歷史時,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内核演變路徑:
圖片來源:Nomos Lab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
如今,無論 CEX 還是 DEX,都在戰略性地設計積分規則,以此調控用戶注意力、資産流動方向,乃至整個生態的發展趨勢。積分機制的競爭,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優惠博弈,而是真正的生態戰爭。
從簡單的「交易激勵」到深層次的「生態戰略武器」,積分的演進路徑展示了Web3用戶增長策略的深刻變遷。這種變遷,既是用戶需求倒逼的結果,也是平台間競爭與博弈不斷升級的必然結果。
二、Alpha 機制的異化與協同演化——從模糊期待到生態驅動器
如果說積分是平台制定的「規則秩序」,那 Alpha 則是用戶參與的「情緒燃料」。
積分往往有明確的獲取方式與兌換路徑,而 Alpha 卻以一種模糊但強烈的預期驅動,激發用戶持續活躍在生態中,哪怕根本沒有寫明任何「獎勵」。
它不總是與積分機制綁定,有時甚至遊離於整個激勵體係之外,但它往往能制造最強烈的參與欲望,成為平台增長中最核心的「非制度力量」。
1. Alpha 的心理本質:模糊性制造參與熱情
Alpha 的魅力,在於「不確定性」。
正因為用戶不知道 Alpha 空投到底有沒有、什麼時候來、怎麼分,他們才更容易在「也許有」的預期下,主動參與、刷交互、保持資産活躍。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學博弈:模糊的希望,比明確的規則更具牽引力。
Blur 是最典型的案例。其早期空投積分機制雖有排行榜,但沒有明確兌換規則,用戶仍願意瘋狂掛單、交互、制造交易量——因為他們相信:只要我活躍,就有可能被獎勵。
這種情緒驅動,構成了 Alpha 的底層力量。
2. 三種主流 Alpha 模型及演化邏輯
(1)敘事驅動型 Alpha:靠情緒共識帶動參與
-
代表項目:zkSync、StarkNet、Scroll
-
機制特點:沒有積分係統,僅靠「可能會空投」的傳言,激發用戶鏈上交互
-
用戶行為:交互全生態,注冊所有項目,行為極度分散但持續性高
(2)積分聯動型 Alpha:用規則綁定期待
-
代表項目:幣安 Alpha Points、Curve veCRV
-
機制特點:Alpha 明確與積分綁定,通過積分消耗兌換 TGE 額度或空投資格
-
用戶行為:圍繞積分任務行動,資産與行為集中度高,競爭烈度高
(3)行為捕捉型 Alpha:無規則但高度有效
-
代表項目:LayerZero、Blur
-
機制特點:沒有正式積分係統,但用戶行為數據被暗中記錄並影響空投資格
-
用戶行為:圍繞交互「自我設計行為軌迹」,但無法確定投入産出比
3. Alpha 的博弈風險:過度刺激與行為異化
Alpha 的模糊性,雖然能夠激發熱情,但也容易制造短期套利、無效刷量等問題。
Blur 初期刷單問題、zkSync 大量低質量交互、LayerZero 被控過度引導「交互農場」等,都暴露出一個核心問題:
當 Alpha 不再稀缺,而成為「只要交互就有」的常態時,它就失去了篩選價值,反而汙染了生態。
因此,平台開始嘗試用「積分+Alpha」的組合機制,進行更精細化控制。
4. Alpha 與積分:協同進化的混合機制
單一機制已不足以滿足生態管理需要。於是,平台們開始探索「雙軌驅動」:
機制優點風險最佳作用方式積分明確規則,便於分層激勵容易被刷量、形成内卷作為基本結構和篩選門檻 Alpha 激發熱情,強化用戶參與預期不穩定,誘導濫交互作為附加獎勵與情緒驅動器
混合機制的目標是:
-
用積分「規範行為路徑」,避免係統性濫用;
-
用 Alpha 「制造模糊期待」,激發長期參與熱情。
幣安 Alpha Points 模型就採用了此策略:
-
設定積分獲取規則與消費門檻(制度化控制);
-
引入幸運機制與特殊條件(情緒化抽選);
-
並在每次 Alpha 項目中控制釋放節奏與難度,實現流量管理與用戶篩選的雙重目標。
5. Alpha 的新功能:成為鏈上敘事與生態身份的「投名狀」
Alpha 的演化路徑,正逐漸從「獎勵」轉變為「身份象徵」。
在 zkSync、LayerZero 等生態中,用戶不只是為了短期空投而交互,而是希望被識別為「生態共建者」或「長期參與者」。Alpha 開始成為鏈上聲譽與治理權的間接憑證。
-
Blur 空投後推出積分消耗機制:鼓勵長期活躍而非一次性沖榜
-
幣安 Alpha 設置積分保留門檻、隨機條件:篩選忠誠而非套利用戶
-
LayerZero 開始識別「真實交互路徑」,並設置行為反作弊係統
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一個趨勢:
Alpha 正成為鏈上生態中最具差異化與象徵性的「價值分發邏輯」。
三、積分 × Alpha——雙軌驅動下的用戶控制係統
Web3 世界的增長機制,正在進入一個「雙軌驅動」的階段:制度性的積分係統和模糊性的 Alpha 獎勵,開始被有意識地組合使用,形成一個貫穿用戶獲取、行為引導、資産沉澱和節奏管理的戰略工具。
過去,積分和 Alpha 是兩個平行世界:一個是明規則、可量化的參與結構;另一個是以模糊不確定的預期,調動用戶的主觀想象。但今天,它們不再割裂,而是相互借力,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用戶行為操作係統。
最早意識到這點的是 Binance。在其 Alpha Points 機制中,積分的獲取規則被設計得極為精細:用戶通過交易、持倉、參與活動獲得分數;同時係統設置了不同等級的資格門檻,用於換取特定 TGE 項目的優先認購權或空投資格。但真正驅動用戶瘋狂「刷分」的,並不是這些積分的直接用途,而是後面那個充滿懸念的 Alpha——也就是你刷夠積分,可能能拿到的空投,但也可能錯過。
這種模糊邊界設計,極大地激發了用戶的參與熱情。比如在 DOOD 空投中, 168 分以上用戶直接獲得資格, 129 ~ 167 分用戶則需依賴 UID 尾號抽簽中簽。這個微妙的「模糊區間」,讓大量用戶主動加大交互、提高分數,以避免落入「被邊緣化」的風險區。
這種機制的核心在於:積分提供結構,Alpha 提供懸念;積分是「我做了什麼」,Alpha 是「也許會有結果」;積分綁定的是規則,Alpha 調動的是心理。兩者融合在一起時,平台獲得了對用戶注意力、時間、行為與資産流動路徑的多重調控能力。
這種結構不僅優化了用戶分層篩選的邏輯,也讓平台對生態内的節奏控制能力大幅提升。以 Blur 為例,其初期沒有給出任何積分兌換規則,但卻通過積分排行榜、行為掛鈎評分係統等手段,成功制造了「努力就會被看見」的情緒引導,從而促成用戶持續、高頻、高成本地參與。
這種以「模糊 Alpha」作為激勵核心的做法,其實是對用戶心理的一種深度利用:當獎勵規則不透明,用戶反而會投入更多,因為每個人都相信「說不定我能被選中」。而積分的存在,又為這種模糊構建了「我正在做對事」的正反饋框架:
-
積分控制行為路徑: 明確激勵規則,引導用戶資産鎖倉、長期參與;
-
Alpha 提供情緒驅動: 制造不確定性,激發用戶刷分、提高粘性;
-
融合點: 利用「積分快照 + Alpha 空投 + 消耗機制」組合,調控節奏與生態負載。
最終,用戶行為也隨之轉變。他們不再只為「換獎勵」而行動,而是為了「留下痕迹」、被係統認出而參與。他們在平台構建「積分身份」,同時賭未來某次 Alpha 的兌現。這種「參與即候選人」的機制,把用戶從短期行為者轉化為長期資産共建者。
平台希望的,正是這種沉默綁定。
四、融合的邊界——CEX 與 DEX 的機制互滲與競爭重構
在 Alpha × 積分的雙軌機制日漸成熟之後,另一個本質性的趨勢開始浮出水面:CEX 和 DEX 的機制邊界正在快速模糊,它們彼此借鑒、相互學習、逐步融合。以往我們將二者視為「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」的對立範式,而現在,它們都在走向同一個目標——構建更穩定的用戶參與係統與生態協作機制。
首先,是 CEX 向 DEX 傾斜治理理念。Binance、OKX、Gate 等平台不再滿足於傳統的任務中心+返利積分設計,開始引入鏈上行為快照、鏈上錢包綁定、任務結構分層等概念,並通過這些鏈上交互痕迹構建用戶等級與積分成長路徑。例如幣安在 Alpha Points 中引入「Web3 錢包綁定+鏈上任務參與」規則,本質上就是通過鏈上行為識別「可信用戶」,制造 DEX 式的「聲譽分佈」。
同時,這些平台也逐步加入了輕治理模塊,比如用戶投票上幣(如 Gate Startup)、活動投票(如 OKX 投票榜)等機制,開始構建「用戶共識 → 行為價值化」的路徑,實質上借用了 DEX 的治理參與結構。
與此同時,DEX 也在悄然向 CEX 靠攏。Uniswap、PancakeSwap、Jupiter、Velodrome 等新一代 DEX 開始引入積分係統、任務結構、階段性空投、排行機制、周期清算等制度化運營模塊。
Jupiter 的 LFG 係統就是典型的「排行榜 + 積分重置 + 周期循環」式 CEX 運營模型,Velodrome 則通過 veNFT 與 bribe 機制實現治理投票與激勵分配的組合策略,構建出一種「用戶行為+治理激勵」的可編排積分路徑。Uniswap 則正在推進「鏈上身份+多鏈積分」的跨協議結構,在運營精度上不斷進化。
更重要的是,用戶行為也在兩類平台的融合中發生轉變。
他們不再簡單地「選平台」,而是「選機制」:是否有合理的積分規則,是否提供模糊但真實的 Alpha 獎勵,是否有可被識別的身份軌迹。平台競爭的單位,也不再是「用戶數」,而是「機制設計能力」——誰能構建更流暢的激勵結構、沉澱更高質量的用戶路徑,誰就更有機會贏得未來生態主導權。
積分與 Alpha,正在成為這種競爭中的「機制語言」。
過去的流量爭奪戰,正在轉化為機制設計戰,而平台治理、社區控制、用戶粘性,正通過這場融合,走向下一階段的深度結構化。
第五章:積分之後,機制之戰才剛剛開始
我們曾以為,積分是個促銷道具,給用戶點好處、拉拉新、穩住交易量,任務完成。但現在回頭看,這種理解太淺了。
在今天的 Web3 世界,積分和 Alpha 的玩法,已經不再是表層的激勵結構,而是變成了平台與用戶之間認知與權力的博弈界面。
一方面,平台用積分係統精細設定了用戶的行為軌道——什麼值得做、什麼時候做、做多少才算「合格」;另一方面,它又用模糊的 Alpha 機制制造「或許有」的期待,持續吊起你參與的情緒。
這一套機制非常高明,因為它並不要求你當下知道會得到什麼,只需要你相信:值得留下。
而就在這套敘事邏輯逐漸定型之時,新的變化又開始醞釀了。
我們正站在一個「機制融合 → 機制躍遷」的關口上。接下來這場博弈,將不再只是「你做了什麼」,而是你在誰的係統裡留下了什麼痕迹。
未來的積分,很可能不會再是「交易量 × 權重」這麼簡單,而是被多個變量共同構成:
-
你在哪些鏈交互過?
-
你參與過多少個生態的治理?
-
你有沒有一套完整且連貫的鏈上行為軌迹?
-
你做的是刷榜任務,還是實際參與?
換句話說,積分不只是「行為的證據」,而是成為生態對你價值的理解方式。
而這種理解,將不再局限於單個平台。
我們已經能看到某些苗頭了:
zkSync 的空投在計算交互時引入了「平均資産留存時間」;LayerZero 的積分係統早就暗中記錄了你參與的鏈和深度;Sismo、Gitcoin Passport 等「鏈上身份協議」開始在多平台被採納,成為你「是不是個真實用戶」的身份證。
也許在不久的將來,不同平台的積分會不再互相競爭,而是形成一個跨生態互認的「信任網」:你在 LayerZero 做過交互,zkSync 會因此給你減一點門檻;你曾參與某個 DAO 的治理,Blur 或許願意直接給你白名單。
那時,我們面對的不是「拿多少積分」,而是「整個 Web3 怎麼看我」。
另一邊,平台也開始緊張起來。
在模糊性帶來高參與的同時,監管的不確定性也開始逼近:
積分是否屬於資産?Alpha 是否構成變相融資?如果一個積分係統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給用戶空投代幣,那它是否需要公開披露分發邏輯?是否涉及合規風險?
於是你會看到越來越多平台開始變得「模糊而克制」:不給你太明白的公式,不直接告訴你「幾點積分能換什麼」,一切只是「參考」,一切都要「官方後續通知為準」。
看起來是「保持神秘」,其實是「規避責任」。
而這場模糊戰的終點,很可能是:用戶越來越聰明,平台越來越小心。
於是,真正有效的機制將不再是「刺激刷交互」,而是設計出一種讓用戶願意留下、值得被識別的參與結構。不是讓人刷分,而是願意共建。
這種機制,不只是運營手段,而是生態秩序本身。
寫在最後:你刷的不只是積分,而是你是誰
積分看似是獎勵,其實是一次次「你參與過」的記錄。
Alpha 看似是空投,其實是一個「你被看見」的信號。
回顧整個演化過程,從 Bitfinex 的返佣制度,到 Binance 的 Launchpad,從 Uniswap 的 UNI 空投,到 Curve 的 veToken 決策權,再到 LayerZero、Jupiter、zkSync 的用戶識別算法,我們看清楚了:
用戶不是靠激勵留下的,而是靠機制認同留下的。
而我們早已從「撸毛黨」進化成「候選者」。
我們參與交互,不是為了短期收益,而是為了構建一個身份,一個能被生態看見的形象。
我們刷的不只是積分,而是我們願意成為的那種人。我們賭的不只是 Alpha,而是我們相信某個機制值得參與、值得共建。
而平台之間的戰場,也從「誰空投多」,變成了「誰的係統能留下人」。
從流量爭奪,走向結構爭奪。
從激勵博弈,走向身份建構。
從積分遊戲,走向秩序設計。
我們最終會忘了積分有多少、Alpha 給了什麼。
但我們會記得:哪一個平台,曾經真正看見了我。
參考來源
-
CoinMarketCap. ( 2024). The evolution of decentralized exchanges.
-
GlobeNewswire. ( 2024, September 17). Bybit Web3 makes WSOT debut: DEX Wave featuring over 100 DeFi partners in Web3’s first idol competition.
-
NFTEvening. ( 2025, April). Understanding Binance Alpha Points: A guide to earning rewards.
-
ODaily. ( 2025, February). DEX points incentives: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Web3.
-
ODaily. ( 2025, March). Web3 points wars: Trends and user engagement strategies.
-
ODaily. ( 2025, April). Binance Alpha ecosystem: TGEs and points-driven growth.
-
Panews. ( 2024, October). Bybit WSOT DEX Wave: Voting mechanisms and liquidity boost.
-
Panews. ( 2024, December). OKX Jumpstart: Staking mechanisms and accessibility challenges.
-
Panews. ( 2025, January). Gate.io Startup and task center: Points for new users.
-
Panews. ( 2025, March). Web3 points wars: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jor platforms.
-
Panews. ( 2025, April). Binance Alpha Points: Mechanics and market impact.
-
TheBlockBeats. ( 2024, November). Uniswap’s multi-chain points plan: Scaling DeFi incentives.
-
TheBlockBeats. ( 2025, February). PancakeSwap’s voting points: Governanc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.
-
TheBlockBeats. ( 2025, April). Binance TGE airdrops: Attracting investors in 2025.
-
Thirdweb. ( 2024). Web3 loyalty programs: NFTs and points interoperability.
内容來源:PA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