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Spotify(SPOT.US) 2025 年二季報在 7 月 29 日美股盤前出爐,財報再次不及預期,不過雖然 miss 幅度較大,但這次以外因為主。
具體來看:
1. 收入弱在指引:二季度收入增速只有 10%,不及指引和市場預期。但這裡面有 5ppt 的外匯逆風影響,剔除後内生增速 15%,高於原指引的内生增速 14.2%,實際不差。
相比而言,公司對三季度的收入指引就稍顯乏力,同樣是 5 個點外匯逆風,就算全部加回後實際 10% 的增速,也還是不及市場預期的 12%。這可能是市場主要不滿意的地方,在歐洲等新一輪的漲價計劃驅動下(先在 Benelux 等地做了試驗性漲價,並計劃夏天擴大漲價範圍),市場原本有更樂觀的成長期待。
2. 用戶穩步滲透:從訂閱收入的量價拆分來看,收入不及預期的關鍵原因在於單個用戶的 ARPPU 過低,低 ARPPU 的新興市場用戶付費增加和外匯影響是主因。此外,我們猜測,二季度做了新版本用於推廣第三方支付渠道,與此伴隨著一些促銷優惠活動,可能也影響短期客單價,最終這些因素反而抵消了漲價帶來的拉動。
但核心競爭優勢,從用戶增長來看,並未受到影響。管理層近期表達的戰略方向,也是以用戶滲透為當前第一目標,因此而對 ARPPU 的影響無需過度在意。
3. 毛利率改善(暫時)停滯:二季度毛利率繼續放緩到 31.5%,這裡面有音頻内容投入、匯率逆風等影響。雖然符合公司指引和市場預期,但似乎漲價對毛利率的拉動效果已經結束。
過低的毛利率是阻礙 Spotify 盈利能力的最大關鍵。過去一年 Spotify 做了不少努力,主動尋找成本優化的空間。除了漲價外,海豚君之前重點提及的捆綁内容變更分成的辦法,目前來看,暫時受到了一些壓制。
這與這兩年與頭部 labels 續簽協議時,隱藏漲價額外分成規則有關(Price-uplift share),具體下文會詳細討論。簡單而言,就是漲價對版權成本的優化空間短期被壓縮了(漲價後的 12-18 個月内),對毛利率的改善效果打折。
4. 提效結束?費用回歸增長:二季度三項經營費用均同比增長,一方面有提效周期尾聲的原因,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短期新版本發佈 + 推廣促銷 + 隨市值走高的員工激勵(含 Social Charges)等因素疊加影響。
但隨著新版本的發佈,付費摩擦減少,對用戶付費轉化率、流失率的改善潛力,值得繼續關注。最終 Q2 實現經營利潤受收入、支出雙壓,只實現了 4.1 億歐元,同比增長 53%,較上季度大幅放緩,利潤率環比走弱到 9.7%。
5. 現金流逆勢增加,屬季節性錯配:二季度盈利不佳,但現金流因季節性錯配影響(Q2、Q4 為年度套餐集中訂閱期、當期社保稅僅計提未繳納、經營相關債務應付未付等),暫時增加了不少。Q2 自由現金流淨額 7 億歐元,同比增長 43%,佔收入比重 17%,季節性走高。
截至 Q2 末,公司已積累現金 + 短期投資近 83 億歐元,上季度管理層表態,對外投資後的餘錢會考慮做股東回報,電話會可以關注下進展。
6. 業績一覽

海豚投研觀點
作為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流媒體,溢價高估是常態,漲價周期的流媒體更是香饽饽。但每一次財報都是估值考驗的煉金石,高估意味著業績評估會更嚴格。
從上季度財報的短暫 「驚嚇」 之後,隨著「内容捆綁式」 漲價(4 月 Benelux 地區上漲 20%,夏天預計擴大漲價範圍)、蘋果 App Store 整改的利好(下文詳細討論),Spotify 直接走出了市值新高~1600 億,這 26 年 57x 的 GAAP P/E 估值隱含了非常樂觀的預期(25~27 年三年經營利潤 CAGR 增速約 40-45%,按 PEG=1 的水平,合理估值在 1200-1400 億左右)。
而直到 7 月臨近財報披露,隨著機構預期的下調(匯率逆風、SBC 及社保稅費用增長),Spotify 的股價才從最高點調整了 15%,仍然是一個不算便宜的估值狀態。因此哪怕二季度達到一個 inline 的業績,市場估計也不會給什麼好臉色。
但中長期視角,漲價並非屢試不爽。
以北美市場為例,目前 11.99 美元/月的單人標準套餐(包含音頻内容),相當於 Netflix 單人無廣告套餐價格的 70%。60%-70% 的折價一般而言是音樂和影視内容的正常比例,並且由於聽音樂本身私密性更高,類似多人觀影的場景需求相對較少,因此對用戶而言,這個付費負擔已經不算低。
而相比同行,Spotify 的價格也高於兩個最大競對 Amazon Music、Apple Music(均為 10.99 美元/月),雖然後兩者在産品功能設計、用戶觸達上都有不足,但核心的版權内容,可以說是不相上下。因此上述兩個角度看 Spotify 後續漲價的潛在阻力也是不小的。
真正的長邏輯,則是海豚君反復說的,Spotify 的向 「上」 削權——高達 60%+ 的版權成本(錄音版權 + 發行版權),理論上優化空間是比較大的(相比於内容平台一般 40% 的内容成本率而言)。只是短期上頭部 labels 地位暫且無法撼動,年初續簽合同中 Spotify 對漲價部分還對四大 labels 做了額外的讓利(下文詳細討論),使得公司未完整吃到漲價的好處,毛利率提升不夠明顯。
短期而言,Spotify 業績表現與估值可能會出現脫節,導致每一次財報季股價波動扭曲——beat 不一定會大漲,但 miss 一定會先跌為敬,只有待情緒消化後,估值才會重新演繹長期邏輯。
更詳細點評,海豚君持續更新中…….
内容來源:長橋海豚投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