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 OpenAI 在變現上有新動作了,意料之中的瞄準兩個吸金賽道——短視頻和電商廣告。海豚君先做個簡評,後續會在$谷歌-A(GOOGL.US) $谷歌-C(GOOG.US) 的價值重估研究中,再詳細討論 OpenAI 加速變現的影響,敬請期待。
1、AI 視頻内容真的適合 「社交」 嗎?
先來說要計劃推出的視頻社交平台,這是一個完全由 AI 模型 Sora 2 生成視頻發佈的平台,用戶可以制作最長 10 秒的視頻片段。視頻内容不允許從設備本地上傳圖片、視頻,但視頻中可以出現用戶自己的肖像。
目前産品還處於内測階段,員工反饋體驗良好。如果確如媒體而言,這款産品立誌於進擊 TikTok,那麼未來的變現模式多半為廣告,上周 OpenAI 已經開始招募組建廣告團隊。
但問題在於,且不說這個成本收益是否可以打平,純 AI 生成的視頻平台,真的適用於高粘性的社交嗎?
況且,現有的短視頻平台 TikTok、Reels 以及 Shorts,也都存在一些 AI 生成的視頻,雖然目前主要是用來補充用戶的内容體驗,但也說明,「AI 生成視頻」 並不能成為絕對的差異化競爭優勢。
反之,一個長期高粘性的社交,多少需要建立在真實内容的基礎上。AI 時代,真真假假已然分不清,當未來更多的 AI 内容充斥在一個通用的社交平台上,不僅會涉及到倫理問題,也會讓用戶更加追求真實内容。
因此對於這個視頻社交平台,海豚君暫時持保留意見,但同時也會繼續關注新的變化。
2、引入交易:生態閉環,但重在引流
昨天 OpenAI 宣佈在美國地區推出即時結賬功能 「Instant checkout」,用戶可以在 ChatGPT 内完成完整的購物過程,而無需像以前一樣跳轉到外部鏈接。目前 Esty、Shopify 成為第一批合作入駐的電商平台。


從合作方式上看,OpenAI 主要是起到了一個前端引流的作用,後端的産品頁展示、售前售後客服以及物流等電商基礎設施服務,都由商家/平台自己提供。
核心點在商業模式上。為了不影響 ChatGPT 的産品體驗,OpenAI 並不打算像傳統搜索引擎一樣,對商品展示的排序做商業化,因此採取了更像電商模式的 GMV*take rate 來獲得收入,這就是 Sam Altman 此前提及的 CPS(Cost per sale)商業模式。
3、購物生態的影響:理論影響不小,但也有掣肘
OpenAI 這一關鍵動作,「如果」 能夠逐步拓寬用戶滲透和更多商家的加盟,難免會對現有競爭格局産生影響:
(1)影響 Google 和 Meta 中以 「傳統 CPC、CPM 廣告」 在電商領域的預算份額。其中,同樣是為具有較強購物 「目的性」 的用戶提供商品推銷服務(Meta 則基於社交關係下種草推薦的 「臨時性」 消費),OpenAI 對 Google 的潛在影響理論上更大。
(2)影響亞馬遜這種頭部電商平台。美國電商市場非常集中,亞馬遜處於絕對龍頭,流量、規模優勢突出。但中小平台有了 OpenAI 的加持,流量弱點可以得到有力補充,支付功能則提升整個購物體驗,吸引更多的用戶嘗試和保持粘性。
當然,OpenAI 能夠産生影響的關鍵,在於其目前巨量的用戶規模和交互粘性。目前周均 7 億的用戶,每日交互量數倍增長,其中非工作相關的交互量從去年 7 月的 56% 上升到 72%。越晚注冊(1Q25)的用戶,交互頻率越高,且越與工作無關。這裡體現到 ChatGPT 的破圈效應,已經從工作流的核心用戶,拓展到普通用戶圈層。


但核心問題是,OpenAI 能否順暢的不斷擴大平台上的商家生態:
(1)高流量平台融合支付並非 OpenAI 首創,Google 此前也力推過 「Buy on Google」,但 2023 年關閉收場。無獨有偶,Meta 也在 2020 年隨 Shops 功能一起推出購物結賬功能後,兩年後也逐步淘汰(除了與 Amazon 自 2023 年開始的特殊合作,用戶可以在 Meta 體内登陸 Prime 賬號完成購物)


讓兩大巨頭不得不放棄做封閉生態的關鍵因素,源於歐美商品市場 「供小於求」 的格局下,品牌商家有更多的話語權,且大多傾向於獨立站模式。對於商家而言,他們絕對不希望成為 Google 和 Meta 的 「附庸」/「服務提供商」,而對私域流量的控制意願更強,這意味著他們更願意為導流到自家官網的服務買單。
在 Google、Meta 内絲滑的購物體驗,切斷了商家捕捉用戶轉化全過程的數據,這為他們後續如何開展促銷工作設置阻礙,從而迫使他們還要從 Google 和 Meta 處額外購買所謂的 Ad Campaign 工具。
但反之,對於 Amazon 這種自身流量基本見頂,需要外部流量來滲透用戶更多場景,以防守姿態來抵禦新興市場玩家的電商巨頭(意味著在商家面前有絕對的話語權),才可以自主選擇與流量巨頭 Meta 強強聯合,以體内交易的絲滑體驗來保持存量用戶的滿意度,避免被新興玩家搶奪。
因此,作為更加具備 「用戶決策引導」 作用的 OpenAI,短期内優質商家的態度大概率仍然以防備為主。但長期來看還需觀察,會更加強勢獨立,還是會因為無力抵抗而變相妥協?
4、AI 代理支付或勢不可擋
雖然搜索中關閉了體内結賬功能,但 9 月初,谷歌已經推出了 AP2 代理支付協議,同樣是對 AI Agent 準備的支付合作聯盟(涵蓋全球 60 多個支付組織),因此 Gemini 調用支付功能也是指日可待。在 OpenAI 的購物支付功能落地後,預計 Google 會加快引入電商平台和體内支付。
「跟隨策略」 同樣還會復刻到其他大模型或者 AI Agent 上,因此 AI Agent 代理支付若成為無法左右的大趨勢,那麼商家的妥協可能也會在未來更快來臨。
與此同時,若後續谷歌和 Meta 重新在 AI Agent 中恢復購物支付功能,並且同樣做到商品展示排序上不去做商業化,那麼有望彌補傳統電商廣告的負面影響,甚至依靠更豐富的生態協同式解決方案,保持競爭力。
簡而言之,都是博弈。放在美國市場,商家的態度轉變依然需要不短的時間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OpenAI 與 Google、Meta、Amazon 等巨頭之間的對抗還會拉扯——除了用戶心智的養成或遷移,還需要背後生態的完善,因此實際影響大小還無法下個確定性的判斷。
但可以明確的是,巨額燒錢的壓力下,OpenAI 的變現野心已經藏不住。周均 7 億用戶高頻交互流量的變現潛力顯然不會小,目前 AI 大模型的變現,還沒探索出一個最佳的商業模式,但 OpenAI 的動作無疑是行業的模仿標桿。
恰如字節能在中國互聯網後半場大殺四方,證明了有巨量高粘性用戶的平台,無論最終選擇什麼商業模式,因為有足夠的試錯空間,多少會讓現有龍頭們刮一層皮。至於誰多誰少,誰被刮未來的皮,誰被刮當下的皮,是個值得反復探討的話題。
只是巨頭之所以是巨頭,自身的綜合實力也不可小觑,短時間内的成敗是無法辨明的。因此在當下,相比於恐慌巨頭的被顛覆論,反而是那些小而美的垂類(非龍頭 OTA、本地生活、電商)能夠苟活或乘上 OpenAI 的流量東風,在投資視角上更值得關注。
本文的風險披露與聲明:海豚投研免責聲明及一般披露
内容來源:長橋海豚投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