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隨著阿裡最大參數量的 Qwen3-Max 模型宣佈,阿裡 Qwen 從 2.5 到 3 的全套産品叠代基本全部發佈完成。阿裡同時還宣佈,原本規劃的三年 3800 億 AI 基建資本開支,還要追加更大的投入。
這波在電商戰場預期重塑、AI 再造阿裡的雙邏輯加持,阿裡重估持續進行中。
不過,阿裡的重估海豚君前兩天已經說過,海豚君這篇更多是借著這個機會,來聊一下繼年初 Deep Seek 之後,這波以阿裡重估為主綫,背後所帶出來的中國 AI 科技産業的長綫條邏輯影響——中國科技的第二波認知重估,以及行情的持續性。
一、重估催化第一彈:不僅是 H20 不能用,RTX 6000 也不行
對於英偉達的老款芯片 H20,國内客戶要採購 H20 要說明使用的合理性,排除 H20 可能得後門風險。對於基於新款的 Blackwell 構架的 RTX PRO 6000D,基於外媒報道,也要面臨類似問題而實際較難部署。
當然國内這麼做的一個基本前提是:
a. RTX PRO 6000 本身說不上有多高的性能,尤其是内存退回到 GDDR,從而嚴重影響了内存的帶寬。同時,中國特供版又做了很多的閹割。
不過由於是台積電 4 納米芯片、Blackwell 構架、CUDA;同時價格確實下降了不少,還是有一些興趣願意是嘗試測試一下。但一道規管下來,這個需求基本就停滯了。


b. 中國同行在崛起
國内 AI 芯片設計廠商已經逐步崛起到至少可以和 RTX Pro 6000 以及 H20 抗衡的程度,很多從參數性能來看,和英偉達能在中國提供的産品,參數上差距不大。
當然雖然國内同行也在嘗試兼容英偉達的 CUDA,英偉達在軟件生態仍有無可比擬的優勢,同時晶圓代工緩解還有産能的硬性卡殼(内循環靠中芯國際,外循環暫靠三星代工)。
但是在英偉達産品無法國内順利通行、國内雲廠商 CAPEX 上量,但芯片設計商收入仍低的情況下,暢想一下國産替代邏輯問題不大。


二、重估催化第二彈:海外行情映射
在美股最新的財報季當中,雖然兩個 GPU 玩家英偉達、AMD 沒有大幅超出預期的驚豔絕倫;但是 ASIC 上博通驚豔的第四大客&谷歌 TPU 和雲業務的快速推進,讓市場看到了在英偉達絕對壟斷之外,ASIC 給算力提供第二條通路的希望,一條中國玩家 「也許可以復制」 的通路。
接下來來自甲骨文的基建大單、英偉達和 OpenAI 的合作,首先再次確認了 AI 在應用場景上的確定性。
而這兩個放在一起,可以清晰的看到大洋彼岸的脈絡已經非常清晰:AI 已經確定性的場景和需求,現在 CSP 要做的是算力降本(在 GPU 基礎之上,ASIC 能夠繁榮算力的生態,繞開英偉達稅後自建推理算力,加速算力降本)。
這種情況下,下遊核心玩家如國内大模型玩家如阿裡(雲棲大會進行時)頻繁更新大模型,而且還表達了在原本三年 3800 億的基礎上,繼續加大資本開支。
這種背景下,如果把<一——二>聯係在一起,一個很清晰的問題就呈現出來了:
a. 中美一通博弈之後,無論是 H20,還是嚴重閹割版的 RTX 6000D,都不好用了;但下遊客戶如阿裡雲、字節、騰訊年初都給了海量的 AI 基建投資預算;
b. 國内以華為等為主的 AI 芯片能力也在快速的叠代,這種背景下,國内雲廠商原本 7:3 或者 6:4 的海外芯片:國産芯片採購預算,後續可能就要轉為 5:5 了。
海外的 ASIC 係公司業績的暴漲,說明了目前算力市場上,繞道有突破英偉達技術禁止和壟斷的可能性;也給國産芯片的突破帶來了希望。
這種背景下,中國科技資産的重估可以說是可演繹、可想象,能期盼,可兌現,而不是單純國産替代的炒作。
二、重估催化第三彈——從 Tiktok 爭議說開:技術牆已倒,估值牆憑何而立?
Tiktok 問題似乎即將塵埃落地:
1)美國業務控制權上通過一係列的復雜運作,轉讓給甲骨文、銀湖等組成的財團,持有 80% 股份;字節持其餘 20%;
2)本地化控制 + 運營,數據不出境,由甲骨文的本地服務器存儲,數據訓練在美國境内完成。
3)核心爭議:Tiktok 的算法由字節授權(注意:非轉讓或出售)自己的算法給新公司使用,授權期 10 年(可續期)。
最終圍繞 Tiktok 的爭議,似乎通過 「技術授權 + 本地運營」 框架性原則解決,剩下的細節,更多是股權重新分配的定價問題、技術授權的具體收費方式等等。
海豚君這裡不談細節,只談這個問題在資本市場上的邏輯衍生:這個爭議的解決,是不是說明了 「先進技術」 在東、西之間的流動並不是一道牆完全賭死了,一通你來我往之後,Tiktok 問題原則性解決,接下來細節敲定之後,似乎中美高層之間還可能有一場融冰之旅:
帶給我們一個靈魂拷問:
a) 東方的技術可以往西邊流動,那麼西邊的技術是不是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機制流到東邊來?最終所有談判桌的内容都掛著個價簽,也就是都是可談判的。
b) 如果東、西之前的 「技術流通牆」 已經倒,政治融冰,投資圈如果一直堅守東、西之間的 「估值牆」 又有何意義?阿裡 15XPE 上下的估值,vs 亞馬遜 22X PE,意義何在?
當然,實際考究起來,這個邏輯可能還有很多漏洞,但一會有資金注意到這個問題,並且做相應的倉位調整。
<此處結束>
本文的風險披露與聲明:海豚投研免責聲明及一般披露
内容來源:長橋海豚投研